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評價



網友滿意度:



這陣子我超喜歡往外面跑~

出去玩囉~

不論是出門運動或開車車旅行

都有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呀!

不過人出門在外,總是有些雞絲投要準備好~

大部分的生活用品網購

我都習慣在金石堂找,一來是說

品質不錯、推薦跟折價也很讚~

而且我還有另外在用折價券

買起來就是整個省省省啦!

跟大家推薦最近入手不錯用的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點進去或往下看

詳細資料噢!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網

加入line@團就可以用囉~超方便Der!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本週熱銷商品: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Footbinding: A Jungian Engagement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Psychology



      如果母親愛她的女兒,就不會疼惜她的腳。








      ─引自《金蓮愛慕者:中國情色纏足全史》,霍華?列維(Howard S. Levy)著








      「纏足」之風盛行中國千年,是男人眼裡魅力的象徵,也是女方家族藉以抬升地位的手段。而纏足女性終生委屈,為討好他人而活,無法「立足」於自己的生命,從榮格心理學觀之,這是陰性本質(Feminine)的壓抑。








      作者馬思恩成長於香港,十八歲後旅居北美,徹底西化的她在白人社會取得優異成就。然而在蘇黎士接受榮格分析師訓練時,一個裹小腳的老婦勾起了她的成長記憶,她赫然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掙脫綑綁華人女性千年的「纏足」隱喻。於是,她鑽入了中國神話、哲學、道統裡探源,審視陰性本質在千年歷史流變裡的地位更迭,希望釐清纏足意象對現代男女心靈的影響。








      在本書中,作者宏觀又細膩地論述女性處境。她發現無論中西,女性心靈至今仍飽受纏足之苦,陰性本質仍面臨被壓抑的危機。然而就像她所說的:「纏足雖然象徵女性所受之苦和陰性本質所受之壓抑,但它也強有力地象徵了希望和創新轉化。」因此,作者寫下文學裡的葉限、革命份子秋瑾,及她的個案、朋友......,一頁頁扭轉困境、追尋自性的故事,鼓舞著現代女性收復本能中的陰性能量,「立足」自己人生,為自己而活,並與他人和諧共存。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楊 蓓/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








        「這本具開創意義的書對分析心理學的貢獻無法衡量,對文化和意識概念的研究亦如此。它在原型深度方面的知識極其廣博,同時證明了單一象徵符碼就足以幫助讀者了解他國民族心理。」──瑪麗恩.伍德曼(Marion Woodman),本書引言作者,馬思恩的榮格分析師。








        「我十分敬佩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纏足是個讓人著迷的題目,但小女孩在適婚前必須長期忍受漸跛之苦卻駭人聽聞。就像非洲女性的陰唇割禮,中國封建時代的纏足工作也由曾受其苦的母親來完成,意在讓女兒擁有無法正常行走跑步的『三寸金蓮』,好被人悅納娶入。在父權社會裡,女兒們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必須接受塑造,以便嫁入好人家,但所導致的跛足卻別具象徵意義。此書的重要見解對華人女性和她們的治療師特別有益,但也適用於如下的女性:在父權家庭中長大的女人,以及在男性至上、階級分明的世界或大公司環境裡工作的女人。馬思恩博士讓我們確切了解到,任何貶抑陰性本質和女性的環境都可用『纏足』作為其有力的象徵。」──琴.欣諾達.玻倫醫師(Jean Shinoda Bolen M.D.),《俗女心底的女神》(Goddesses in Everywoman)以及《母親大地的緊急信息》(Urgent Message from Mother)作者。








        「這本好書讓我們更能體會中國女性爭取自主的奮鬥過程,使我們發現解困的工具長久以來本就握在女人手中,卻常被誤用來綁縛女人在他人期望上。作者讓我們看到,不同於西方人所想像的,中國的歷史和哲學並不盡然以父權為中心。她也讓我們看到,常遭低估的中國神話自有勝人之處,即其中的女性意象都是堅忍不拔的自主者。為了滿足人們所訂的女性美理想,小女孩必須忍受纏足之苦,為何這摧殘束縛的習俗會在中國社會存在不移如此長久時間?這是作者兼榮格分析師馬思恩一肩挑起、以一絲不苟的誠實態度設法答覆的問題。她以敏感、周密、公平的方式寫出纏足史,但此書最獨特處在於它以感人的方式寫出那些接受分析以求實現自我的中國女人所付出的努力。在努力掙脫文化加諸心理的兩難困境時,馬女士的個案們遇到一個矛盾狀況:文化情結讓人躲避實現自我的困難作為,但一旦我們不再自我設限以滿足過於狹窄的社會期望時,我們所需的能量也來自文化情結。作者運用榮格概念的手法非常嫻熟;身為同情心豐富的治療師,她這本關乎療傷旅程的書讀來頗具療癒效果。」──約翰.畢卜(John Beebe),舊金山榮格學院前院長,《深層完整》(Integrity in Depth)作者。








        「身為中國女人的馬思恩把自己一路走來終獲解放和完整的過程記載成動人的作品。她的故事可觸動不同文化女人的生命;如果她們也願意掙脫有害的心態習慣和內在壓抑,此書可給她們具有療效的鼓舞,讓她們成為自己並發揮所有潛能。」──墨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的靈魂地圖》(Jung`s Map od the Soul)作者。








        「馬思恩的這本書就像其他珍稀好書一樣,能引讀者走上一趟神祕而令人著迷且深受感動的旅程。她自己的故事就已十分引人,而在其他接起的生動故事裡,那些勇敢卻受傷的女人所經歷的象徵性纏足和實際纏足更是用歷史見證了不屈不撓的人類精神。榮格要我們對初萌的內心渴望懷抱無止的敬畏之情,本書用美麗的手法將此種敬畏描繪出來。」──約翰.傅雷哲(John Fraser),《中國人:民族寫真》(The Chinese Portrait of a People)及《失竊的中國》(Stolen China)作者。








        「此書即時出現,為那些不知是否該一輩子受縛或跨越而去的女人提供了透徹見解。作為東方與西方、文化論與心理學、個人與集體間的橋樑,馬思恩在用榮格學說討論女性自我和藉創造力轉化自我的題目時特具啟發力,貢獻良多。」 ──烏蘇拉.沃茲博士(Ursula Wirtz Ph.D.),蘇黎士榮格分析師及《靈魂謀殺》(Soulmurder)作者。








        「在這不同凡響的創新研究中,馬思恩查考自周朝(西元前1122-256年)迄晚近時代的中國婦女纏足史。她把個人以及文化的記憶交織於她的榮格派分析個案故事中,條理清晰地討論此一文化情結之種種生命體現的原型起源,視之為女性受苦和陰性本質受壓抑的象徵。在書中,她查考那些建立於女性身心束縛之上的神話、傳說、和童話故事,用以釋放陰性本質和個人轉化之可能。對於這個西方人還一知半解的文化國度,此書提供了不同一般、開人眼界、切合需要的研究。」──海絲特.麥克法藍.索羅門(Hester McFarland Solomon),倫敦榮格分析師及《轉化中的自我》(The Self in Transformation)作者。








        「這不同凡響的著作探討古中國纏足風俗的心理根源,同時指出現代女性仍受困於此原型模式。馬博士所做的歷史分析和臨床分析都具獨創性,讀來也都讓人興趣盎然。在她詳述的個案故事裡,女人無不勇敢地把心理束縛攤在意識的光照下,藉以找到真實立足點以求靈性轉變。」──露辛達.賽克思醫師(Lucinda Sykes),加拿大冥想與健康醫學中心主任。
















      本書從榮格心理學出發,透過古代華人女性「纏足」現象,審視華人文化與心靈的千年習俗,於中國神話、規訓、烈女、診療個案間遊走,審視纏足(金蓮)幽魅般的意象,如何箝制女性身體,甚至滯留在心底棲息,進而提出在文化束縛下尋不著出路的女人如何重啟生命動能;著書視野宏觀,卻仍以最淺顯的筆觸,細說古今中外一位位女性的榮耀與脆弱,並以清末秋瑾為例,受困於古老禮教的女性靈魂,在中西文化的撞擊下不甘受縛,勇敢地踏上自性追尋之路。

      仔細想想,女性處境的委屈,不也意味著男性心靈的扭曲?各有枷鎖,各自受苦,但我們總是要懷抱一個企想:身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消彌自古以來僵硬的兩性角色所來的矛盾與不安?處在這個保守與激進思維不停相互撞擊的年代,我們如何包容不同的價值,以求心情更安穩,心靈更飽滿,生命更美麗?不難發現,心靈纏布的鬆綁,對女性來說是種解放,對男性而言也可能是另一種解脫。本書彷彿一道希望之光,為現代男女指引另一層次的幸福!(文/心靈工坊編輯趙士尊)

























      • 譯者介紹





        吳菲菲








        國立台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屯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班課程修畢,主修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及後現代文學理論。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組專任教師,2006年退休。現居加拿大,譯有《與狼同奔的女人》及《愛波的輓歌》等書。










        審閱者簡介








        黃璧惠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長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童話詮釋與分析。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台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現為台北榮格發展小組成員,譯有《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與魏宏晉等合譯)、《踏上心靈幽徑》(與易之新等合譯)。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目錄導覽說明





      • 中文版序現在正是華人凝視內在的時候




        自序鬆綁心靈纏布,找回真正自我




        引言不只是女人的故事/瑪麗恩?伍德曼




        導讀解咒三寸金蓮──尋找靈魂的現代女人/黃璧惠








        中國神話王朝和歷史王朝年代表








        1 初見金蓮




        2 商朝狐后的腳




        3 儒家之道




        4 貴重的珍珠




        5 西王母




        6 中國灰姑娘:葉限




        7 被斬首的殉道者:秋瑾




        8秦家懿:自東而西而復返的旅程




        9 露碧的新視野




        10美玉:雙腳的鬆綁和復原




        11纏足和金蓮








        致謝




        延伸閱讀




















      自序

      鬆綁心靈纏布,找回真正自我


      本書記錄了我對中國古代纏足文化之根本心理涵義所做的探討。整起研究因我在蘇黎士郊外森林偶遇一位華裔小腳老婦人而開始,當時我才初抵瑞士、預備進入榮格學院接受分析師訓練。偶遇這位老婦人無可避免使我回憶起香港的童年,當時在家人以及鄰居中都常可見到纏足婦人。為了想更進一步了解我在偶遇老婦人時的情感反應,我鑽入以宇宙論、神話、傳說、童話故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文學為內容的中國文化史研究裡,並佐以我所輔導者的個案史和夢境故事,力圖明瞭這古代風俗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在現代男女心靈上造成的衝擊影響。

      在這風俗盛行的一千年裡,負責完成纏足工作的母親置自己的幼女於極大痛苦,造成她身體孱弱殘缺,令她行動不便且雙足畸形化。「金蓮」只是傳統中國用以稱呼女性畸形殘弱雙腳的溢美之詞。纏足雖由母親施工,卻是為父親而做,讓他確定自己的女兒將是身價不凡、適合出嫁、外型美麗的新娘。換句話說,纏足不僅要女孩符合父權社會所訂的苛文褥節,實質上也要她的身體受其束約。纏足習俗在上世紀初已被廢止,但時至今日,儘管人數銳減,我們仍然偶可得見裹小腳的女性長者。

      早期傳教士覺得中國遍行的纏足風俗甚為恐怖,因而積極鼓吹將它正式廢除。而中國第一位透過政治活動公開地攻擊這風俗的女人是秋瑾(1875-1907),她呼籲用政治改革終結中國女性屈從和被壓迫的命運。她的單獨吶喊不僅針對殘忍風俗,也針對歷三千多年不衰卻僵化的儒家思維。在孤軍奮鬥後,她遭遇被斬首的命運。然而她的殉難卻提振了女性持續爭取平等、自由和幸福的意識。雖然她從未聽聞過挪威作家易卜生,她卻是許多中國娜拉的先驅,引領她們迅起繼承她的遺志。

      本書可為華人女性(和男性)及他們的治療師提供獨特的深入見解。那些在父權唯尊家庭中長大的女人以及在男性至上、階級分明大型機構裡工作的女人也會認為此書有所幫助。任何貶抑陰性特質和女性的環境都可用「纏足」作為其有力的象徵。在蘇黎士、多倫多和香港從事男女個案的諮商工作時,我發現無數現代女性在象徵層次上忍受著纏足之苦。不管來自什麼文化,她們就如中國古代孝女一樣為討好他人而活。她們努力去符合無法臻至的完美標準,她們折磨自己的身體以塑成男人和社會視為有吸引力的形狀,她們投身於雙親和丈夫的夢想而棄自己的願望於不顧。由於無法堅定立足於母親大地,這些女人失去了自己跟原型陰性能量之間的連結。

      在分享這些女人故事的同時,本書也告訴讀者:纏足雖象徵了女性所受之苦和陰性本質所受之壓抑,但它也強力地象徵了希望和創新轉化。對現代女性而言,本書具有療癒功能和鼓舞力量,可促使她們去收復本能中的陰性能量、找回真正自我、以雙腳堅立於大地、享受真正為己而活的生命並同時與人和諧共存。

      馬思恩(Shirley S. Y. Ma)於香港

















      第一章 初見金蓮(節錄)

      我在榮格學院受訓的五年裡都以這與世隔絕的小木屋為家,讓我擁有時間、可像佛門弟子所說「思考自我本然面目」,也就是發現真正的自我、出生之時的真我。之前我戴著面具生活,而這假我在人為運作下已與我的職業成為不可分的合體。我必須放棄職業和伴隨著職業而來的生活方式,以森林和大自然為家,去找回和治癒本我。

      「思考自我本然面目」在佛家經典中原是句祈語:「示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在小路遇見中國纏足老婦人的那天,我正處於兩種心境中,一方面渴望能認識無善無惡、未生之時的我相,另一方面則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惶然不知所措。難怪她對我有那麼大的衝擊。就在不久後,她那雙縈繞在我腦海中的小腳開始牽動我許多童年記憶。其中一個鮮明的記憶中,大約八歲的我在穿過嘈雜的香港露天菜市場時遇見了一大群人。他們的視線全集中在一個坐在鋪地骯髒紅被褥上、抱著嬰兒討錢的美麗少婦身上。她古典的美麗五官跟她無助及羞慚的神情形成強烈對比,因而深深撼動了我。在她茫然注視四周時,眼神充滿了恐懼。天真的我心想她為何不去找份工作,但接著我向下看見她極小、約三至四寸長的腳和腳上極髒的紅色絲質繡花鞋──這雙鞋在過去必然精緻又美麗。

      我這才了解她坐在地上的原因:她是個裹小腳女人。無法行動自如、前途慘澹的她令我生出沉重的同情心。即使我還年幼,我已驚恐地了解到:如果不行乞,她也許只有自殺一途。

      憶及過往,我終於了解,中國大躍進運動失敗後遍地發生的饑荒曾導致大量人口外移,而她那時必是初抵香港的大陸難民之一。我也終於了解,她的纏足是眾人向她投以那般好奇視線的原因。

      多年後,當我在蘇黎士默想她的命運時,更多與纏足有關的記憶在我心中復活起來。我慚愧地回憶起自己和手足們曾取笑過家中廚娘那雙近乎畸形、受過半套纏綁的腳。同時,我舊家附近那些纏過腳、無論窮富的老女人也都不請自來闖入我心裡。我也想起了一九八二年的一趟中國杭州之旅,在那裡我看到更多纏足老婦,人數之多是香港人所不曾想見的。









      編/譯者:吳菲菲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精裝
      分級:普級
      開數:14*20
      頁數:328

      出版地:台灣

      紫黃晶手鐲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馬思恩

        追蹤







      • 譯者:吳菲菲








      •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5/5/18








      • ISBN:9789863570301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





    arrow
    arrow

    hayessdy6s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